你的位置:亚搏网app下载安装 > 新闻动态 > 集“明君”优点于一身,与汉武、唐宗比肩,却难论功过的一代英主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4 点击次数:103
在华夏历史长河中,被称为“神宗”的皇帝并不多见。排除那些影响有限、统治短暂、地域狭窄的小政权,真正声名显赫的“神宗”皇帝,从秦汉至今,只有三位:宋神宗赵顼、夏神宗李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。这些在史书上留下“神宗”称号的帝王,无一不是具有非凡成就的人物。
关于“神宗”这个庙号,后世一直有不同看法,主要争议点在于“神”这个字的含义。根据古代谥法,“神”有多重解释:比如百姓无法评价其功过、治国手段神秘莫测、能力超凡、治理方式顺应天道等等。简单来说,这个庙号给人一种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明君的感觉。说他昏庸吧,他在位时的表现和整体素质又不像,甚至展现出一种威严的气势;说他是明君吧,他又在不少关键时候引发众怒,招致大量批评。这种复杂的情况,让“神宗”这个庙号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
纵观历史上的三位“神宗”,他们的统治风格颇为相似。以在位时间最长的明神宗为例,他执掌皇位长达四十八年。为了废长立幼,他与文武大臣闹翻,竟然连续三十四年不上朝。即便朝廷官员空缺大半,他也置之不理,坚决不补充任何官员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在这三十多年里,天下竟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乱。面对西北宁夏游牧部族的叛乱、西南播州土司的反抗、东北女真建州的叛乱,以及日本丰臣秀吉的大规模入侵,明神宗都给予了强有力的反击和彻底的清剿。著名的“万历三大征”无一不取得胜利。那么,我们还能说那个派遣宦官四处挖矿敛财、中饱私囊的明神宗是昏庸亡国之君吗?
西夏神宗李遵顼,这位皇帝确实不一般,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状元身份登基的皇帝。48岁那年,他接过了西夏的烂摊子,当时西夏正被蒙古和金国两面夹击。他废掉了比他小七岁的堂叔夏襄宗李安全,自己坐上了皇位。在位15年,他做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的事,比如不顾众人反对,废掉了自己贤明的长子,坚持联合蒙古攻打金国。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西夏国力大减,也让金国元气大伤。最终,西夏和金国都被蒙古收拾得干干净净。李遵顼的这些举动,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天下统一,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割据局面。不得不说,他这一生真可谓“神操作”!
接下来,我们聊聊宋神宗赵顼,这位皇帝可以说是“神宗”中最有成就的一位。他在位18年,生命只有短短的38年,但他却把当时被认为软弱的宋朝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。在他的统治下,宋朝不仅达到了经济上的顶峰,这主要得益于王安石的变法,还实现了疆域的最大扩展。通过熙河之战,宋朝的领土扩大了很多,几乎成功摧毁了长期以来的强敌西夏。此外,他还成功制服了交阯的李朝,并计划北伐,目的是收复失去已久的燕云十六州,甚至希望消灭北方的契丹辽国,重现汉唐时期的辉煌。自宋太宗赵光义之后,接下来的宋真宗、宋仁宗、宋英宗三朝近百年来,这种雄心壮志几乎无人敢想。
自秦汉以来,历代帝王中,能够在继承基业后仍怀有宏大抱负的君主寥寥无几。在宋神宗之前,似乎只有汉武帝和唐玄宗达到了这一标准(明成祖不算,因为他实际上是重新开创了基业)。然而,唐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乱,使得他的一生成就大打折扣。宋神宗在位十八年,前十年主要依靠王安石来整顿国内问题,大力削减多余的官员(如果他像明神宗那样放任官员自行离去,冗员问题早就解决了),迅速积累了财富,为日后征讨西夏和辽国做好了充分准备。
由于他缺乏开国君主那种果断与强硬(与汉、明两朝的创始皇帝截然不同),骨子里仍然保留了儒家的仁孝思想和犹豫不决的性格,因此无法彻底推行新政,使宋朝实现根本性的变革。此外,王安石的改革团队成员良莠不齐,也无法为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,无法对两宫太后、前朝老臣以及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形成压倒性的优势,从而无法全力推动新法的实施,最终未能实现盛世的愿景。
在熙宁十年期间,宋神宗主要致力于为对西夏的战争积累军事资源和财力。随着年号从熙宁改为元丰,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职务,宋神宗随即展开了他的“征伐之旅”。尽管之前的熙河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,这是自太祖、太宗以来宋朝未曾有过的辉煌战绩,但随后的五路伐夏行动却在接近西夏王城兴庆府时遭遇失败。紧接着的永乐城之战更是惨烈,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,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宋神宗在朝堂上情绪崩溃,痛哭失声。这一切发生在他去世前的三年。三年后,宋神宗英年早逝,四十二年后,北宋在他的第十一子端王赵佶,即著名的宋徽宗手中灭亡,赵佶的统治迅速导致了国家的衰败。
从后人的角度看宋神宗,他确实是个出类拔萃的皇帝。他身上集合了历代明君的优点:学识渊博、孝顺仁慈、谦逊谨慎、勤奋节俭、关心百姓,并且怀有远大抱负。然而,他的变法措施却未能彻底实施,对外征战也未能取得最终胜利,这无疑是一个遗憾。有人推测,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或二十年,或许能像汉武帝或唐太宗那样在文治武功上取得辉煌成就。但历史不容假设,因此后人难以准确评价宋神宗的功过,只能赋予他“神宗”的庙号,让历史去评判。那么,他最终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接下来,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位神宗的非凡一生。
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赵宗实的长子,母亲是高皇后,他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四月在濮王府出生。据传他出生时,汴梁城的老鼠都吐出了五彩之气,形成了祥云,这可能与后来《七侠五义》中“五鼠闹汴京”的情节有关。宋神宗属鼠,在位十八年,致力于富国强兵,为北宋末期积累了巨额财富,这也可能促使民间将老鼠视为财神。他出生四个月后,宋仁宗赵受益亲自为他取名赵仲针,其中“针”字由“金”和“咸”组成,类似于“箴”字。
赵顼之所以改名,是因为他父亲宋英宗觉得他与上古五帝中的颛顼有相似之处。颛顼并非黄帝的嫡长子或嫡长孙,而是黄帝的孙子。原本,黄帝的长子少昊因不受父亲宠爱,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了弟弟昌意。然而,黄帝并未将帝位传给昌意,而是直接传给了颛顼。颛顼继位后,成就非凡,成为上古五帝中排名第二的圣君。巧合的是,宋神宗也深受祖父宋仁宗的喜爱。宋仁宗并不喜欢宋英宗,但由于仁宗三次丧子,无奈之下才将堂侄英宗过继为嗣。仁宗真正看中的,其实是自幼表现出众的宋神宗。
在电视剧《知否》里,顾廷烨的顶头上司兼好友桓王赵策英,其实就是历史上的宋神宗。不过剧里把神宗他爹宋英宗赵宗实改名叫赵宗全,纯属艺术加工。宋仁宗时期,赵仲针先是被封为率府副率,后来又升为右千牛卫将军,这些都是虚职,没啥实权。嘉祐八年,还是个小孩子的赵仲针跟着他爹赵宗实搬进了庆宁宫,正式成为皇位继承人。等到宋英宗登基后,赵仲针被任命为安州观察使,还封了个光国公的爵位。
五月间,赵仲针再次被召入东宫学习。他相貌出众,举止优雅,天生热爱学习,甚至到了忘我的程度,宋英宗不得不派太监去劝阻他不要过度用功。即使在炎热的夏天,赵仲针也穿着得体,从不使用扇子,以免显得不够庄重。不久,王陶被任命为御前侍讲,负责教导太子和亲王。赵仲针立刻带着弟弟赵仲乱(后改名为赵仲明)向王陶行礼致敬。
九月份,赵仲针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,同时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随后被封为淮阳郡王,并更名为赵顼。到了宋英宗治平元年的六月,赵顼晋升为颍王。三年三月,他娶了已故宰相向敏中的孙女为妻。同年十月,宋英宗病重,赵顼仿照仁宗皇帝的做法,请求每两天去一次迩英阁读书讲学,以此向外界传递皇帝健康的信号,因为太子有规律地学习能稳定人心,宋英宗对此非常赞赏。到了十二月,赵顼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,当时他年仅十八岁。
治平四年初,宋英宗去世,年仅十九的赵顼继位,成为宋神宗。仁宗时期的曹太后晋升为太皇太后,而英宗的高皇后则成为皇太后。宋神宗随即任命韩琦,这位两朝元老,负责英宗的陵墓事务。他还派使者前往辽国,通知他们新皇帝的即位,同时也向西夏的君主和吐蕃的唃厮啰大赞普传达了这一消息。朝臣们多次上书,请求宋神宗在迎阳门外的守孝殿开始处理国家大事。宋神宗的首要行动是将所有曾为宋英宗诊治的太医以“疏忽”之罪名逐出皇宫。
宋神宗随即召见赵允弼和赵允良两位郡王入朝觐见。同时,他提拔韩琦为司空兼侍中,曾公亮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,并封为英国公。文彦博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、检校司徒兼中书令,富弼则升任武宁军节度使,封郑国公。曹佾被授予昭庆军节度使、检校太傅,欧阳修晋升为尚书左丞,陈升之担任户部侍郎,吕公弼为刑部侍郎。赵允弼和赵允良均被擢升为太保。此外,宋神宗的二弟赵颢被封为昌亲王,四弟赵頵则晋封为乐安郡王。这一系列人事安排充分展现了宋神宗的政治手腕。他通过重用仁宗、英宗时期的老臣,迅速稳定了朝局,同时提拔宗室长辈以巩固皇室内部团结,并加封亲兄弟作为自己的支持力量。这种娴熟的操作手法,确实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。
公元1067年2月,宋神宗首次在紫宸殿主持朝政。他册封向氏为皇后,并对宫廷内侍和禁军将领发表了训示。随后,他将安南李氏王朝的君主李日尊由交阯郡王晋升为南平王。同时,他还封赏了专门对抗西夏的吐蕃邈川首领董毡,授予他检校太保的职位。几天后,宋神宗颁布诏令,规定公主出嫁后需遵循民间礼法,不再沿用宋真宗时期将驸马、公主提升一辈,称公婆为兄嫂的做法。不久,吐蕃部落首领拽罗钵和鸠令结诱使三百多户部众投奔西夏,但很快被亲宋的吐蕃首领捕获并处决,以示对宋朝的忠诚。
三月初,宋神宗给太皇太后曹氏的弟弟曹佾升了官,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。这个曹佾,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。没过多久,西北边境传来捷报,陕西宣持使郭逵成功平定了吐蕃的反叛势力。宋神宗听后十分高兴,当即决定赏赐弟弟昌王赵颢一万缗钱。然而,等到实际发放时,却只给了一半。这一举动让昌王赵颢和乐安郡王赵頵感到不安,两人急忙上奏,请求辞去官职,回老家为先帝守孝。面对弟弟们的请求,宋神宗只是冷笑一声,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。
几天后,宋神宗将宰相欧阳修调离京城,任命他为亳州知州。闰三月,西夏国主谅祚派遣使者向宋神宗表示歉意。紧接着,宋神宗又安排好友王安石前往江宁府担任知府。他随后下令,要求各路将帅、节度使、经略使、安抚使、招讨使、制置使及兵马副总管都像曾经效忠宋仁宗一样,效忠于他宋神宗。到了四月,御史中丞王陶、侍御史吴申和吕景因过度批评大臣,激怒了宋神宗。结果,王陶被贬为陈州知州,吴申和吕景则被罚二十斤纯铜。这种贬斥言官的做法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几乎不可能发生,宋神宗此举显然是在为日后的重大改革铺路。
宋神宗派遣专员巡视陕西、河北、京东、京西四个地区,以此展示他的权威与仁政。随后,他取消了全国各州郡每年进贡的食物和药材。他还命令陕西和河东两地的经略使、转运使立即审查下属官员,凡是胆怯、年老或有病的一律上报朝廷并予以撤职。同年八月,宋神宗重新开启了与西夏的商贸往来。同月,他将已故的父亲宋英宗安葬在永厚陵。
九月份,宋神宗决定调整宗庙布局,将宋太祖的曾祖父宋父僖祖赵眺及其皇后的牌位移出,转而将宋英宗的牌位安置在太庙中。为此,他还特意创作了一首名为《大英之舞》的乐曲。此外,宋神宗还对皇室成员进行了重新分封,赵颢被封为岐王,赵頵则成为高密郡王。在朝政方面,他任命富弼为尚书左仆射,同时将周世宗柴荣的侄曾孙柴贻廓调入禁军任职。
辽国随即派遣耶律好谋前往祝贺宋神宗登基。宋神宗随即提拔王安石为翰林学士,同时解除韩琦的宰相职务,改任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,并兼任相州判官。此外,许多前朝重臣也被授予荣誉性职位,实际权力则被收回。这体现了宋神宗驾驭朝臣的策略。与此同时,他任命权御史中丞司马光为翰林学士,并亲自撰写《资治通鉴序》赐予他,鼓励其完成这部重要著作。此外,宋神宗还调派擅长应对西夏的名将种谔重返绥州,以加强边防。
1068年春天,宋神宗登基后宣布启用新纪元。同年三月,西夏国王去世,其使节前来通报。四月,宋神宗召见王安石,让他跳过常规程序直接参与朝政讨论。到了六月,皇帝指派司马光和滕甫负责审核国家财政支出。冬季十月,神宗下令为全国囚犯提供基本生活物资。他还从皇家库房中取出珍珠变卖,用来筹措购买辽国战马的资金,并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穿戴镶金服饰。年底,宋神宗正式致信西夏新君李秉常,同意将塞门、安远两座要塞归还西夏,划归绥州管辖。
熙宁二年二月,宋神宗任命富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相当于常务副宰相,借助前朝老臣稳住朝中局势。同时,他破格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正事,担任普通副宰相,为变法做准备。随后,宋神宗又下令陈升之和王安石共同制定三司条例,商讨推行新法。三月,夏惠宗上表表示愿意接受塞门、安远二寨的管辖,并请求将整个绥州纳入其领土。出乎意料的是,宋神宗爽快地同意了这一请求。到了四月,宰相富弼和曾公亮以旱灾为由,上表请求辞官待罪。实际上,他们察觉到神宗有意推行变法,不愿卷入其中。然而,宋神宗下诏拒绝了他们的请求。
六月份,右谏议大夫兼御史中丞吕诲在朝堂上公开批评王安石,指责他误导皇帝推行新政。宋神宗对此大为震怒,随即将其撤职,贬至邓州担任知州。到了七月份,神宗在淮、浙、江、湖等六路地区推行了均输法。同时,神宗还颁布了一项新规定:今后文官若想转任更高品级的武职,必须具备实际的勇武和谋略,并且在之前的任职中要有显著的政绩,才能向皇帝申请改任。这一规定改变了以往单纯凭文才就能领兵的局面。
八月,侍御史刘琦因反对王安石被降职为处州盐酒务都监,御史里行钱顗同样因持异议被调任衢州盐税都监。殿中侍御史孙昌龄因批评新法,被贬为蕲州通判。同修起居注大臣范纯仁因多次与王安石意见相左,被调任同知谏院事。此外,侍御史知杂事刘述和同判刑部丁讽也遭到贬谪,分别被派往江州和复州担任知州和通判。审刑院详议官王师元则被降为安州税务都监。到了十月,资深宰相富弼也被解除职务,调任武宁军节度使,并兼任亳州判官。
宋神宗下令让郭逵在绥州修建城池,并挑选将领筹备防御装备,为与西夏的战争做准备。然而,西夏很快背弃盟约,准备对大宋开战。宋神宗对此极为愤怒,将绥州城更名为绥德城,意在表明西夏必须臣服于大宋的威德。随后,他任命蕃官礼宾使折继世为忠州刺史。折继世原本是西夏人,却成为北宋著名的折家军领袖,专门对抗西夏,与西夏王族有着深仇大恨。此外,宋神宗还任命左监门卫大将军嵬名山为供备库使,并赐名赵怀顺。他还下令御史进宫面圣,不再一味压制言官,并允许他们从皇帝上朝的御道直接进入大殿,以此显示他的开明与坦荡。
熙宁三年初春,宋神宗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,负责军事事务。司马光对此感到惶恐,连续九次上书请辞,最终神宗冷笑一声,收回了任命。接着,神宗将韩琦从河北安抚使的位置上撤下,调任为大名府路安抚使,这一举动明显是向保守派官员发出信号,表明他即将推行变法。到了三月,孙觉、吕公著、张戬、程颢和李常纷纷上书,强烈批评新法的弊端,但神宗不为所动。李常特别详细地指出了青苗法的问题,翰林学士范镇甚至封还了神宗的诏书。神宗大怒,罢免了范镇的职务,但仍让他继续留任。
宋神宗再次下令,要求各地官府不得拖延未决案件。孙觉作为右正言大臣,接到圣旨后却未能严格执行,因此被神宗斥责为反复无常,最终被贬为广德军知军。实际上,孙觉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对新法持有异议。到了夏四月,宋神宗兴致勃勃地前往金明池观看渔民捕鱼,随后又到琼林苑射箭并设宴,这些活动显示他心情极佳,似乎并不在意那些反对新法的官员对他的不满。此外,宋神宗还将御史中丞吕公著贬为颍州知州,赵抃被贬为杭州知州,监察御史里行程颢被贬为京西路同提点刑狱大臣。右正言大臣李常被贬为滑州通判,监察御史里行张戬被贬为公安县知县,王子韶则被贬为上元县知县。
五月,宋神宗下令暂停边关各州征收青苗钱,目的是防止边境局势不稳。他还召见司马光,要求他详细说明对新法的反对意见。不久,由于受到勋贵和旧官员的强烈反对,宋神宗被迫下令撤销负责推行新法的制置三司,将其重新交由中书省的宰相们管理。到了六月,宋神宗将宗室中的秦王、鲁王、蔡王、魏王、燕王、陈王、越王七位王爷的后代全部提升为公爵。此外,他还下令修缮武成王庙,并将知谏院胡宗愈调任真州通判,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安抚守旧的勋贵和官员。
七月份,宋神宗调整了官员职务,把欧阳修调去蔡州担任知州,同时免去了吕公弼的枢密使职位。到了八月,西夏军队攻打大顺城。庆州的知州李复圭命令环庆路的钤辖官李信、庆州东路的都巡检刘甫和监押官种咏带兵迎战,但因为兵力不足,最终败下阵来。李复圭担心自己会被追究责任,于是诬告刘甫和种咏在战斗中不听从指挥,导致战败。同月,庆州的巡检姚兕在荔原堡大胜西夏军队,但宋军的将领郭庆和高敏却不幸阵亡。宋神宗对此非常愤怒,将韩绛降职为陕西宣抚使,司马光也被贬为永兴军的知军。此外,他还下令赦免环庆两路阵亡将士中被判刺面流放的人的罪行。
十月,宋神宗下令延州守将拒绝西夏使者的求和请求。不久后,庆州知州李复圭擅自出兵,结果大败而归。他为了推卸责任,诬陷手下将领,引起朝中御史的不满,最终被弹劾并贬为保静军节度使副使。同时,副宰相陈升之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孝。十一月,西夏军队进攻大顺城,被都监燕达率军击退。到了十二月,宋神宗重新振作,颁布诏令设立天下诸路更戍法,并将之前各路的老弱士兵遣返回乡。随后,他还在全国二十四路的州府郡县全面推行保甲法。最后,宋神宗任命韩绛和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即常务副宰相。
西夏军队再次进攻镇戎军三川砦,巡检赵普设下埋伏,成功击退了夏军。紧接着,宋神宗推行免役法,并赐予吐蕃董毡诏书、御用衣带和鞍马,希望他能有效对抗西夏。不久后,交阯前来进贡,广源和下溪州的蛮部也纷纷归降。熙宁四年正月,宋神宗因思考问题而未上朝。此时,大将种谔在啰兀以北突袭夏军,取得重大胜利。随后,宋军在啰兀修建了啰兀城。西夏因此集结兵力进行报复,朝廷言官指责种谔引发边境危机,但宋神宗并未理会。
王安石提议将广惠仓的存粮低价出售,以补充军费开支,宋神宗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。随后,渝州夷部的李光吉发动叛乱,当地巡检李宗闵在战斗中阵亡,宋神宗迅速命令夔州路转运使孙构率军镇压,叛乱很快被平息。接着,宋神宗下令群臣详细审议死刑复核制度,类似于现代最高法院对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。不久后,宋神宗兴致高涨,亲自登上宣德门观赏汴京的夜景。与此同时,陕西宣抚使韩绛报告称,种谔率军深入西夏境内,取得了重大战果,宋神宗随即派遣使者前去慰问。为了增加战马供应,宋神宗还下令各地官府停止侵占牧地。
二月份,宋神宗下令严惩那些不认真执行青苗法的官员。到了三月,西夏军队占领了抚宁堡。种谔因此事被牵连,被降职为汝州团练副使,但实际上被派往潭州等待进一步处理。同时,韩绛也被免职,转任邓州知州。四月,宋神宗禁止在陕西地区使用交子银票。司马光被调任为西京洛阳的留台大臣,而种谔则被进一步贬到贺州担任别驾。六月,富弼因反对青苗法而被贬为汝州判官。
1072年春天,宋神宗在京城部署了一支特别巡查队,专门抓捕那些批评新政的人,这些人一旦被发现,直接关押审问。同年三月,他推出了官员职位互换的新政策。到了四月,又实施了军队春秋两季的考核制度。五月,他下令将古渭砦改名为通远军,并任命名将王韶为该军的主管。此外,还推行了军事训练法和养马法。到了七月,宋神宗发布了一项严厉的命令:宫中太监如果已经收养了一个孩子,再收养第二个就要被处死,这是为了防止太监在宫外建立自己的势力。
八月份,太子少师欧阳修去世。秦凤路沿边的安抚使王韶成功夺回了武胜军的领地。宋神宗下令寻找欧阳修写的《新五代史》,并将武胜军改名为镇洮军。到了冬天十月,神宗把镇洮军升级为熙州,由镇洮军的节度使负责管理,同时设立了熙河路的行政机构。十一月,河州的领导人瞎药等人投降,宋神宗赐给他名字叫包约。之前,还有一位吐蕃的领导人俞龙珂也投降了宋朝,他主动要求与仁宗时期的著名官员包拯同姓,因此神宗赐他名字叫包顺。神宗还将陕西分为永兴和秦凤路,并设置了六路的经略使,为全面对抗西夏做准备。此外,他还在太原设立了弓箭手兵团。
二月,西夏军队入侵秦州,但被都巡检使刘惟成功击退。同时,王韶也成功收复了河州。到了三月,宋神宗下令追赠在熙河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大将田琼为礼宾使,并将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全部任命为官员。同年九月,朝廷推出了敛散法,并下令大规模兴修水利。岷州的首领木令征率城投降,王韶亲自进城接受投降。冬季十月,章惇成功平定了懿州和洽州的蛮族部落。宋神宗对此非常高兴,因为收复了熙州、河州、洮州、岷州、叠州、宕州等唐朝时期的旧地。他在紫宸殿接受群臣的祝贺,并当场解下自己的玉带赐给宰相王安石,以表彰他在富国强兵方面的卓越贡献。
在公元1074年的春天,宋神宗决定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,招募勇士前往熙河地区对抗西夏。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,神宗主动削减了自己的日常饮食标准。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他恢复正常的膳食,但都被他拒绝了。到了四月,王韶在结河川战役中取得了对西夏及其盟友的决定性胜利。得知这一捷报后,宋神宗立即恢复了日常的饮食安排。
王韶率军攻入珂诺城后,与亲夏吐蕃军队展开多次激战,取得重大胜利,歼灭敌军七千多人,并烧毁敌方两万多顶帐篷。这一战果迫使吐蕃首领木征带领八十多名酋长前来投降。然而,朝廷大臣们却以连日暴雨和冰雹为借口,上书皇帝,认为按照汉唐和前朝的传统,宰相应当为皇帝避灾。因此,宋神宗不得不将王安石调离相位,任命他为江宁知府,同时任命韩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监修国史,并让翰林学士吕惠卿担任参知正事,继续推行王安石的变法政策。
六月,宋神宗任命木征为荣州团练使,并赐名赵思忠。到了九月,神宗在京城周边、河北以及京东西路设置了三十七个军事据点,同时命令枢密院讨论如何应对辽国的边境威胁。十月,神宗召集了韩琦、富弼、文彦博和曾公亮这几位仁宗时期的重臣,商讨对辽作战的计划。神宗心中有一个宏大的目标,那就是出兵夺回燕云十六州,甚至一举消灭辽国,重现汉武帝和唐太宗那样的统一天下的辉煌气势。
这些资深的官员在仁宗和英宗两朝的平静时期中成长,对于实施任何激进或大胆的政策都持保留态度。到了熙宁八年六月,宋神宗不得不再次召回王安石,让他担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重新担任宰相的职务。不久之后,太师、魏国公韩琦去世。
十一月,交阯军队迅速攻占了钦州,紧接着又拿下了廉州。宋神宗对此极为愤怒,立即任命天章客待制赵禼为安南道招讨使,嘉州防御使李宪为副使,准备讨伐交阯。到了熙宁九年正月,交阯又攻陷了邕州,知州苏缄在战斗中牺牲。宋神宗震怒之下,派遣使者前往南岳、南海祭祀,宣布南征计划。同时,追赠苏缄为奉国节度使,赐谥号忠勇。二月,宋神宗再次调整人事,任命宣徽南院使郭逵为安南道招讨使,撤换了李宪,由赵禼担任副使。此外,还下令占城、真腊两国联合进攻交阯。
四月,宋神宗下令,将一些未分配的官职名额交给安南地区,用来吸引当地的有识之士归顺,同时也作为奖励,激励那些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将士。他还号召全国的勇士前往广西,准备投入战斗。到了五月,大理国派出了使者,带着贡品前来朝见。紧接着,静州的头领董整白等人也宣布归顺宋朝。七月,朱崖军的黎族首领黄婴带领人马入侵宋朝,宋神宗对此极为愤怒,立即命令广南西路的军队加强防御。与此同时,静州的守将杨文绪试图联合外族反叛,但最终被自己的部下所杀。同月,宋朝的主力军队抵达桂州,各路兵马分为两部分:水军从广东出发,通过海路进军交阯;而陆军则从广南地区直接推进。
公元1077年11月,宋朝将领郭逵在富良江一带击溃了交阯军队,并俘获了安南王太子李洪真。面对战局失利,安南国王李乾德迅速派遣使者递交降书,表示愿意臣服。郭逵接受投降后,随即率军返回。次年(1078年),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担任集禧观使,这一职位兼具宰相与节度使双重身份,在当时被称为"使相"。1079年正月,王安石又被擢升为尚书左仆射,并获封舒国公。同年九月,安南王李乾德上书请求归还广源等州,但遭到宋神宗拒绝。1080年八月,西夏军队进犯绥德城,被都监李浦率军击退。宋神宗为此调整了边防部署,将泾原路划分为十一个防区,分别由大将驻守。同年十月,仁宗皇帝的第二任皇后、太皇太后曹氏去世。
元丰三年初春,宋神宗将他的旧属地许州升级为颍昌府。到了二月,他提拔翰林学士章惇担任参知正事一职。次年秋天七月,西部边疆的官员向宋神宗报告,西夏的小梁相国软禁了他们的君主李秉常。得知此事后,宋神宗立即命令陕西和河东的军队准备进攻。宋朝的鄜延、泾原、环庆、熙河、麟府五路大军同时行动,但将领韩存宝因行动迟缓未能取得战果,最终被处决。宋军随后向米脂地区推进。八月,西夏军队入侵至临川堡。宋神宗迅速下令吐蕃的董毡军队与宋军联合对抗西夏。同时,他任命金州刺史燕达为武康军节度使。不久,熙河经略置制使李宪在西市新城大败西夏军,俘虏了三名西夏高级将领和二十多名首领。宋军还在女遮谷发动突袭,取得了重大胜利。
九月份,董毡派使者前往宋朝,表示已调遣三万兵力支援宋军对抗西夏。与此同时,李宪成功夺回兰州古城。西夏军队试图增援米脂砦,但被鄜延经略使副使种谔率领的部队击退,并在无定川再次遭受重创。到了十月,米脂砦向宋朝投降。宋军熙河部队在女遮谷遭遇西夏军队,再次取得胜利。泾原的宋军也在磨哆隘与西夏军队交锋,击败了统军梁大王,追击二十里,斩杀了包括没啰卧沙和监军使梁格鬼在内的十五名将领,并俘虏了二十二名统军首领。宋军随后直逼银州,逼近西夏的都城兴庆府。
高遵裕率领的环庆行营成功夺回了清远军。与此同时,种谔派遣曲珍等将领率军推进至黑水安定堡,途中遭遇西夏军队,双方展开激战,最终宋军取得胜利,斩获颇丰,并成功收复了韦州。李宪在屈吴山再次击败西夏军队,曲珍随后在蒲桃山与夏军交战,再次取得胜利。种谔的部队顺利进入夏州,宋神宗对此极为兴奋,认为吞并西夏的时机已近在咫尺,随即下令各将领妥善安抚当地百姓及投降的士兵。此外,王中正率领的泾原节度置制使也成功攻入了宥州。
十一月,宋朝军队联合进攻灵州,种谔在黑水一带大败西夏军队,李宪也在啰逋川击败了夏军。随后,种谔率军攻破石堡城,但当种家军抵达夏州索家坪时,由于粮草断绝,三万士兵溃散。高遵裕同样因缺粮被迫撤退,西夏军队趁机追击,导致宋军大败。元丰五年正月,因五路伐夏失败,宋神宗将高遵裕贬为郢州团练副使。为了重整旗鼓,宋神宗再次下令讨论西征西夏的计划,并任命熙河经略置制使李宪为泾原、熙河、兰会六州安抚制置使,李浩为安抚副使。为了争取吐蕃的支持,宋神宗加封董毡为大宋吐蕃武威郡王。三月,鄜延路副总管曲珍在金汤击败了西夏军队。
六月,环庆经略司派出将领与西夏展开激战,最终大获全胜,斩杀了西夏的统军嵬名妹精嵬和副统军讹勃遇。随后,曲珍在明堂川再次击败西夏军队。宋神宗下令尚书考功员外郎蔡京起草诏书,蔡京因其文采和书法出色,深受神宗赏识,迅速升任起居郎,并参与了官制的修订工作。到了八月,神宗将第六子均国公赵佣封为延安郡王。然而,神宗突然病倒。与此同时,凤州团练使种谔因行军路线迂回,延误了战机,被降职为文州刺史。
九月份,西夏派出三十万大军攻打永乐城,曲珍指挥不力,副将寇伟等人阵亡,城池被围。宋神宗迅速派遣张世矩等将领率军增援,但永乐城最终失守。徐禧、李舜举、李稷等官员均在战斗中牺牲,宋军损失超过二十万人。消息传回,宋神宗在朝堂上悲痛不已。十月份,延州知州沈括被降职为均州团练副使,曲珍因战败逃跑被降为皇城使。神宗追封徐禧为金紫光禄大夫、吏部尚书,李舜举为昭化军节度使,谥号忠愍,李稷为朝奉大夫、工部侍郎。同时,吕惠卿被贬为单州知州。十一月,宋神宗对新法彻底失去信心,下令停止御史对各地的监察工作。
在元丰六年二月,西夏派出数十万大军进攻兰州。宋将王文郁带领七百多名勇士成功击退了西夏军队。宋神宗因此将熙河经略使李宪降职为经略安抚都总管。到了三月,西夏再次派兵攻打兰州,副总管李浩因成功保卫城池,被重新任命为陇州团练使。宋神宗多次在休息日召集大臣到延和殿讨论国家大事。河东大将薛义在葭芦西岭大败西夏军队。麟州守将郭忠诏也击败了西夏军队,而河东大将高永愣在真卿流部再次战胜西夏人。四月,李浩在巴义溪又一次击败西夏军队。五月,西夏军队再次入侵兰州,右侍禁韦定在战斗中阵亡。同月,西夏军队进攻麟州,被知州訾虎击败。
闰五月时,西夏的君主李秉常提出和解,宋神宗虽然不太情愿,但还是同意了,并且下令陕西和河东的军队停止对西夏的军事行动。不久,太师、司徒、韩国公富弼去世,被追谥为文忠。到了元丰七年的春天,西夏军队进攻兰州,但被李宪成功击退。同年四月,西夏再次进攻,这次目标是延州的安塞堡,结果被宋朝将领吕真打败。六月,西夏大军又向德顺军发起攻击,巡检王友在战斗中牺牲。到了九月,西夏军队包围了定西城,但最终被熙河路的将领秦贵击退。
冬季十月,西夏军队再次侵犯熙河地区,随后又攻打静边砦,但被泾原的守将彭孙成功击退。到了十一月,西夏又侵袭清边砦,宋军将领白玉和李贵在此役中阵亡。西夏的统治者李秉常随后派遣使者前来宋朝进贡。同年十二月,端明殿大学士司马光向朝廷呈献了《资治通鉴》,宋神宗因此下诏表彰。次年春正月,宋神宗病情加重,移居至福宁殿,三省宰相及枢密院的大臣们纷纷入宫探望,众臣请求立皇太子,并建议由皇太后暂时代理朝政,宋神宗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得同意。
三月份,宋神宗正式宣布延安郡王赵佣为皇位继承人,并赐名赵煦。在此期间,皇太后高氏主持国家大事,并安排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,包括天地、宗庙、社稷及先帝陵墓的祭拜。高太后还任命吏部尚书曾孝宽负责皇太子册封的礼仪事务。不久后,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,年仅三十八岁。赵煦随即继位,成为宋哲宗,高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,向皇后晋升为皇太后,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则被封为皇太妃。到了十月,宋神宗被安葬于永裕陵。
史书上记载,宋神宗是个特别孝顺的人,对待家人也很和睦。他对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非常敬重,每次去两宫探望,都会一直陪着,不管天气多冷多热都不变。他和两个兄弟在东宫读书时,大家都夸他是个好太子。当上皇帝后,他依然保持低调,没有摆皇帝的架子,和祖父宋仁宗、父亲宋英宗一样平易近人。他对大臣们也很尊重,常常听取他们的意见,关心百姓的疾苦。他特别照顾孤寡老人和孤儿,尽力帮助贫困的人。在位期间,他不修建豪华宫殿,也不到处游玩,一心想着把国家治理好,总希望能有所作为。
王安石当上宰相后,这位极度自信的文人很清楚宋朝历代皇帝都梦想着收复幽燕十六州、西夏的灵武等地,还有山后的大同。但这些地方要么在辽国手里,要么被西夏控制。真宗时期被辽国羞辱,仁宗时又屡次败给西夏,宋神宗决心要洗刷几代人的耻辱,谁也无法动摇他的决心。于是,他决定另辟蹊径,推行新法,包括青苗法、保甲法、均输法、市易法和水利法。这些新法一出台,立刻引发全国动荡,后宫、朝廷以及各地的人都纷纷跑到他面前痛哭流涕,抱怨不断。
宋神宗在位期间,尽管一度犹豫不决,但最终还是坚定地废黜了仁宗和英宗时期的重臣,甚至一度排斥直言进谏的官员。他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深信不疑,却未能领会太宗、真宗、仁宗三代皇帝所秉持的治国良策,几乎彻底颠覆了祖辈的传统制度。王安石被罢免后,朝廷中奸佞之徒逐渐得势,民心日益涣散,社会动荡也随之加剧。宋神宗本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,却因决策失误,导致了这样的局面,实在令人惋惜。
历史上那些能够开创伟大基业的皇帝,比如汉武帝和唐玄宗,他们的统治时间都相当长,一个54年,一个44年,这都远超宋神宗。这么长的时间,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克服各种困难,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。从个人能力来看,他们都以勤奋治国著称。相比之下,宋神宗既没有汉武帝那种果断狠辣,也没有唐玄宗那种奢华自负。因此,要评价宋神宗确实不容易。如果一定要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价,可以说他或许是个好人,但算不上一个杰出的皇帝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Powered by 亚搏网app下载安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